Alexa

自綠生活節》潛進海中之森 青年教育到公民潛水員的守護珊瑚行動ACT NOW

自綠生活節》潛進海中之森 青年教育到公民潛水員的守護珊瑚行動ACT NOW
撰文: 海洋保育署廣告     分類:E永續環境     圖檔來源:今周刊攝影 日期:2025-11-13

珊瑚礁被譽為「海中森林」,孕育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,提供人類食物、醫藥與海岸防護等關鍵資源。然而,氣候變遷、海水升溫與人為污染正使這片海底世界急速凋零。為呼應永續精神,海洋保育署於「2025自綠生活節」以「藍海洋 × 綠生活」為主題,邀請學者與青年「海保署珊瑚特潛聯盟」合作夥伴齊聚分享,從教育到公民科學,讓「守護珊瑚」從理念走入生活行動。

我們共同的未來:從科學看見危機

 

「珊瑚礁不只是海的裝飾,而是生物多樣性的堡壘,也是人類生存的防線。」—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鄭有容教授指出,珊瑚礁兼具生態、經濟、醫療與國土安全價值,不僅支撐25%的海洋生物,更能減緩颱風浪潮衝擊,是海洋與人類共存的關鍵。然而,近十年來全球已歷經多次大規模白化事件,超過五成珊瑚死亡,台灣沿岸亦難倖免。

 

2020與2023年兩度全台白化事件,約一半珊瑚無法恢復,其中三成直接死亡。鄭教授以潛水調查實景感嘆:「曾被稱為玫瑰花園的海底,如今只剩藻類覆蓋的白骨世界,那一刻我幾乎要在水裡哭出來。」

 

他強調,氣候升溫只是壓力之一,人為污染與開發更是雪上加霜——養分過多的污水導致藻類爆發、海岸工程造成沉積物覆蓋、過度潛水與觀光踩踏都讓珊瑚喘不過氣。

 


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鄭有容教授提出「保護珊瑚四部曲」與「復育五步驟」呼籲大眾:「守護海洋,不是別人的事,而是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。」

 

從輔助自然到行動教育:正確復育五步驟

 

面對危機,鄭教授提出「保護珊瑚四部曲」與「復育五步驟」:了解珊瑚對環境的敏感性、避免不利因子、從自身做起、掌握正確知識;而復育應遵循改善環境、建立科學監測、理解生態基礎、持續評估、成熟時再行動五項原則。

 

他提醒,錯誤的種珊瑚反而會害了珊瑚,「有些業者大量種植分枝狀珊瑚以求速成,結果造成高死亡率與生態失衡。復育不是打卡活動,而是科學與時間的累積。」

 

鄭教授呼籲大眾:「守護海洋,不是別人的事,而是我們共同的生活方式。」

 

潛進行動:青年潛水員的海洋日常

 

在澎湖,「海洋途徑」潛水店負責人陳恩霆及夥伴,以實務行動展現「從熱愛到行動」的力量。「潛水讓我看到的不只是風景,而是海洋的變化。」他回憶,過去前輩口中的「魚多又漂亮」如今難再見蹤影。某次在水下清除漁網時,一隻海龜游近凝視他,那一刻他更確信—自己想做的不只是潛水,而是讓海洋恢復健康。

 

從淨海到復育:潛水員的日常行動

 

對陳恩霆而言,潛水員的責任不僅是安全入水,更是減少破壞。他呼籲潛水者精進技巧、保持中性浮力,避免誤觸脆弱珊瑚;同時推動「淨海行動」,不論是在潮間帶、沙灘或海底,只要順手撿起垃圾,就是守護的一步。

 

他也帶領團隊投入公民科學計畫「珊瑚健康檢查」及海保署「珊瑚特潛聯盟」進行珊瑚生態監測記錄,透過四色卡觀察珊瑚顏色,紀錄健康程度並上傳雲端。「每一次潛水,都能成為資料的一部分,幫助科學家追蹤變化。」

 

在澎湖,種苗繁殖場以水泥磚與鋼筋架作為基礎結構,同時,水試所與成功大學 C-Cube、博藤海洋生技共同研發以牡蠣殼與珊瑚砂混合的 3D 列印生態魚礁。這些環保材料能提供珊瑚穩定附著環境,加速生長復育。海洋途徑潛水團隊負責協助投放設置與帶客人進行珊瑚復育與監測,「最感動的是,當基座剛放下去,魚群就游回來了,彷彿知道家回來了。」

 

海洋的回聲:生命正在回來

 

隨著環境改善,他們在復育區陸續看見小丑魚、大法螺與色彩繽紛的海蛞蝓回歸—這些生物有的會發光、有的能行光合作用,象徵海洋的生命力正在恢復。

 

「我們甚至見證珊瑚成功產卵,代表牠們真的復活了。」陳恩霆分享時語帶激動。

 

但挑戰依然存在:颱風破壞、漁船錨鍊拉斷復育架、棘冠海星暴發吞噬珊瑚……他說:「雖然困難重重,但只要繼續行動,就會看見希望。」

 

公民科學:讓每次下潛都成為守護

 

「不論你是潛水員、老師或家長,只要願意關心海洋,就能成為守護者。」陳恩霆強調,公民科學的力量在於每個人的參與。拍下魚的照片、上傳地點、記錄海廢,都能成為海洋資料的一部分。當這些資料匯聚,便能協助政策與科研,真正讓保育落地。

 

陳恩霆以簡單而堅定的話作結:「潛水讓我看到海洋的美,公民科學讓我學會怎麼保護牠。我們不一定是專家,但我們都能成為海洋的守護者。」

 

藍海洋 × 綠生活的永續行動

 

從學者的專業研究,到潛水員的身體實踐,海洋保育不再只是抽象的環保口號,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生活行動,更希望大家優先選擇友善潛水店家,在北部地區:愛潛水全方位潛水中心、海8潛水、鬥陣潛水訓練中心、飛漩潛水、揪潛水、奇域戶外探索、巡航艦潛水,以及樂東潛水。南部地區:萬德福潛水有限公司、陽光潛水、台灣潛水、Ctdiver、必見水潛水、乾脆下海潛水、琉潛 Liuqiu Dive,以及布雷克潛水。東部地區:和平潛水、藏水綠島館、水青潛水、綠島厝,以及苦瓜潛水工作室。澎湖地區:海洋途徑潛水店、島澳七七、東福-東嶼坪阿福家,以及樂福海洋工坊,全台共計25家。

 

正如鄭有容教授所言:「讓自然與人類共存,是我們共同的未來。」

 

而青年潛水員們正以實際行動證明—守護海洋的力量,來自熱愛,也來自每一次的下潛。